《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教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
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2、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3、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随手可取的“广告纸”作为此次探索对象,设计了“神奇的纸”这一活动,旨在让孩子初步感知纸的承受力。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空间,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把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尝试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发现纸张形状变化与承重之间的关系。
2、乐意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在动手探索中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乐趣。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经验为目的,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改变纸张形状,发现纸张形状变化与承重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发现怎样的纸张形状才能承重。
《纲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我从开始引导幼儿让纸片站起来到最终一张纸片可以托起许多玩家,引发他们的兴趣,不断让幼儿进行挑战,一步一步带领幼儿进行试验,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手试验的欲望。
首先,第一个环节主要从生活经验导入,激发幼儿去探究怎样让纸站起来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着引导幼儿去自由探究,并鼓励幼儿结合实物大胆地用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从而也顺利进入了下一环节。因为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用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材料,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纸上是否能放玩具,初步感受纸的承受力。我先引导幼儿猜测纸的力量能否托起玩具?接着,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主动去探索。《指南》中提到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支持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最后是交流经验,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后力量变大,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第三个环节,不断让幼儿进行挑战,一步一步让幼儿自己带着问题和强烈的好奇心去实践,鼓励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反复实践中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手试验的欲望。在总结实验结果时,我采用了记录表的形式,因为《指南》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老师也采用照相的形式,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来帮助幼儿共同分享交流。让幼儿充分与同伴进行交流感受到了探索带来的成功快乐,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能力。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做中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整个活动条理清晰,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很清楚很顺畅。让孩子在观察、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探索氛围浓厚,活动中的每一次操作,孩子都特别投入,特别当他们操作成功时,可以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脸,。由此,我觉得只有让孩子在探究中自己动手动脑去操作和寻找答案,,他们才会有如此高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会更自主的进行探索。
4、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蜡烛》_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蜡烛》_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前评析
好奇心是幼儿最大的特点,在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见到蜡烛,也知道它们的一些简单的作用,如:照明;给地板打蜡,让地板向新的一样;给拉链打蜡。为了拉链好用一些等等。当我问孩子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常见的蜡烛还有什么其它的作用时,孩子们的反应十分强烈,对我的问题很有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节活动,希望通过本节活动让孩子们对蜡烛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在实验的过程中探索并发现蜡不溶于水的简单科学道理,同时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让幼儿对大家讲解自己带来的工艺蜡烛,通过对工艺蜡烛的认识,了解工艺蜡烛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别的作用,教师并在活动中随机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3、通过本节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工艺蜡烛蜡烛
2、玻璃杯、普通蜡烛、水彩、毛笔、画纸(以上物品每名幼儿一套)
3、打火机一个
4、水
活动过程实录
一、幼儿观察普通的蜡烛,并说出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啊?”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铅笔,硬硬的、滑滑的、白色的。
“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普通蜡烛的作用:照明,给地板打蜡,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普通的蜡烛是老师带来的,小朋友把你们带来的蜡烛也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照明外,还有薰香的、不同的气味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几日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一)让幼儿通过平时对普通蜡烛的使用和观察,说出普通蜡烛的特点及用处。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你们看看老师带来的蜡烛什么样的?”
幼儿通过触摸小结普通蜡烛的特点:外型像白色的铅笔,直直的、硬硬的、滑滑的、。
“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平时都用蜡烛做过哪些事情啊?”
经过幼儿的讨论后小结普通蜡烛的作用:可以照明,可以给地板打蜡,可以给拉链打蜡。
(二)幼儿认识特殊的蜡烛。
“这是老师带来的普通蜡烛,我看到今天又好多的小朋友带来和老师不一样的蜡烛,快把你们带来的蜡烛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吧!”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带来的各种工艺蜡烛,并和教师共同小结工艺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工艺蜡烛的特点:不光有表面硬硬的蜡烛,还有软软的、涩涩的、透明的、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动物的、还有放在容器了的、还有各种香味的……
工艺蜡烛的作用:除了可以照明外,还有薰香的、就是点燃后又不同的气味的,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还有专门过节用的蜡烛,比如:结婚用的、过生日用的、过圣诞节用的、还有自己制作蜡烛当礼物送人的……
(三)通过实验了解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的简单科学道理。
1、“小朋友,那我们现在就感受一下香薰蜡烛的味道吧!”
教师依次点燃五种香薰蜡烛,让幼儿感受不同的味道,同时教师教育幼儿如何安全使用蜡烛。
安全使用蜡烛:
使用点燃的蜡烛时,必须有大人陪同;融化的蜡水不用滴到手上,以免烫伤;点燃的蜡烛不要放在易燃物品的旁边,如:纸啊、窗帘下啊、沙发上啊,床上啊等等;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报警。
2、小实验:美丽的蜡花
“小朋友你们快看,蜡融化了,老师把融化的蜡滴到水里,你们看看会怎么样?”
请六名幼儿自己制作蜡花,教师注意幼儿安全。幼儿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进行讨论水和蜡的关系,并大胆的说出的自己的发现。
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3、小实验:会变魔术的蜡烛
“小朋友们都累了吧,你们休息一下,看看老师用蜡烛给你们变魔术!”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我用蜡烛画个房子,在画个太阳,还有大树……”
教师绘画的内容孩子们根本就看不到,教师在画上涂上一层水彩同时说:“怎么没有呢?哦!涂上水彩我变变变!咦!老师的画出现啦!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啊?”
再次小结:蜡和水不能融合在一起。
“小朋友,你们也用蜡烛变一幅美丽的画吧!”
幼儿进行蜡烛画创作,并展出作品。
5、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蛋壳》的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本设计试图借助蛋壳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物品作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操作活动中,让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简单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壳(分成两半)、铅笔、水、吸管、透明胶带纸、纸条(三条,长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纸条)、小积木若干。
2、教师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记录表、投影仪,有关桥梁、隧道、圆屋顶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导幼儿操作感知。
(1)故事《小鸡出壳》引出问题:小鸡是怎么啄破蛋壳的?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发现力作用于蛋壳的凹面时,蛋壳很容易被啄破的现象。
(3)师:试试用笔尖啄蛋壳的另外一面,看看会怎么样?引导幼儿通过操作,验证相同力分别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2、实验: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1)将水分别滴落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引导幼儿观察两种不同的现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现象。
(2)幼儿操作:将水滴落在蛋壳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现象。
(3)教师出示图l,作简单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变小。
3、知识迁移,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像“︿”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向幼儿介绍有关拱桥、圆屋顶、隧道等的图片,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4、幼儿继续探索,并学习用简单统计魄方法记录探索的结果。
(1)给幼儿一个河流模型和三张纸条,启发幼儿尝试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桥,用小积木代替拱桥所受的力来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的结果。(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例:(图表)
(2)帮助幼儿比较分析几种桥的受力程度,让幼儿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
(3)师:你觉得什么样的拱桥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帮助幼儿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5、延伸扩展: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1)启发提问:古人利用蛋壳的这种原理建造了许多的拱桥,有的到今天还在使用,都好几百年了。你能用蛋壳的这种原理来建造什么样的建筑呢?
(2)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区域活动中进行。)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桥、高架桥、立交桥、铁路公路两用桥等,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
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光》,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活动难点:
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
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
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7、大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纸的名称并了解纸的主要特性。
2、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基础上,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主动参与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经验。
活动准备:
几种常见的纸:白纸、报纸、皱纹纸、腊光纸、餐巾纸、卡纸。
工具:笔、水
活动过程:
一、我认识的纸。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请小朋友看一看,有哪些纸是你认识的?请你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
2、幼儿自由观察讨论。
你认识哪种纸?它有什么作用?
二、比较各种纸。
1、师:这些纸都一样吗?请你们再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感觉一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请你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玩纸。
3、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4、小结:纸是各种各样的,有不同的颜色,有厚有薄,有的光滑,有的粗糙。他们的名称不一样,作用也不相同。
三、纸的秘密。
1、纸有很多秘密,你们最想知道纸的什么秘密?
启发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
2、纸都能写字吗?纸都能吸水吗?纸都可以?
3、小结:纸具有画、折、撕、吸水的特点。
四、纸的来由。
1、师:你们知道纸最早是谁发明的吗?纸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你们知道纸可以做成什么?出示图书、扇子、包装盒等纸制品,告诉幼儿纸可以做成许许多多的物品。
2、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请小朋友到你的生活中去找一找,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纸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再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8、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纸桥》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纸桥》,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9、大班科学课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教案设计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
探究问题: 1.这些纸是否来源于生活?各种纸
2.是否能进一步引发幼儿思考,生活中纸的用途?
3.当幼儿生成出重的纸沉入水里,轻的纸浮在水面上时,
4.老师是否要回应?(是否需要预设集体活动)
需要的理由: 1.关于吸水性的问题
2.解决沉浮的问题
专家的话: 沉浮是否与纸的吸水性有关?
孩子有出错权,应避免出现误导的'实验
怎样回应: 方案一:包装鲜花
方案二:滴水(在各种纸上)
方案三:看谁爬得高
方案四:用布和纸进行比较
根据孩子的经验、角度来想。
做中学目的:
让孩子学会比较、观察事物,关注生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专家的话:
做中学的任务:三个层次
认识社会
学会方法
体验科学的性质(以事实来说话,以数据来说明,以逻辑为目的,以怀疑为出发点)
做中学不仅仅为了解决知识点
选择一种学习方式决定了他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
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也要做中学,错误的经历没关系,但不能有错误的结论。
方案:用布和纸进行比较
通过纸,想到生活中有许多和纸有相同特性的东西
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纸的特性,学会比较不同的事物,建立事物和人、事物之间的关系
疑问:
根据生活的需要来设计出各种纸为生活服务,人和事物的关系,人很聪明
专家的话: 1.是不是每个生活中的问题都要设计活动,是不是每个生成的问题都值得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对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不能理解,不如不说。
2.做中学只能案例研究,做中学是项目,发现现有的不足,提出合理建议,为今后幼教科学教育服务。体验科学性质,需要案例讨论。
3.需要讲究科学的态度,不讲权威。平等互动才能形成研究。关注收获。
下一步:带好孩子们的问题来研讨,真正成功的案例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进行。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这篇文章共34991字。
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1、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等奖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
《制作月饼一等奖说课稿》:1、制作月饼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都知道,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