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当堂做完《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2、《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课后小记: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一节课始终边学边玩,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一堂课,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4、《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二)初步熟记2,3,4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具和学具
教具:29根同样长的小棒,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16根同样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启发性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有几道乘法算式,谁能读一读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各表示什么意思.
2×3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3×4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4×5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6×7读作()乘以(),表示()个()相加.
你们已经知道这些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能不能算出得数.现在教师和你们比赛,看谁算得快.(由于学生用加法计算,教师用乘法口诀计算,教师必然比同学算得快)
你们想知道教师为什么算那么快吗?因为我是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就因为中国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4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演示
提问:(
1)每组有几根小棒,有几组?
(2)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说出;2+2=4,2×2=4,教师板书)
(3)谁能说一说2×2=4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2个2是4)
教师叙述:我们编成口诀是二二得四,教师板书.表示2个2得4.乘法口诀中的第一个二表示乘数的2,第二个二表示被乘数的2.口诀的后半部分是积.
(4)我们知道2个2得4,请观察小棒图说一说1个2得几,乘法算式怎样列?怎样编成乘法口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一板书)
板书排列为:
22×1=2一二得二
2+2=42×2=4二二得四
2.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操作
我们学过三角形,谁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
请同学们用一根小棒表示三角形的一条边,摆出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指名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2)引导学生编乘法口诀
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2个三角形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谁能按例1的顺序根据图意写出加法算式,再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6,3×2=6)
3×2表示什么意思,试一试编一句乘法口诀.(相邻两个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二三得六)
请同学摆出3个三角形(指名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摆).
在小组内试着说一说:1个三角形用3
根小棒,3个三角形共用多少很小棒怎样列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再编出口诀.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3+3=93×3=9三三得九
3.教学例3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按一摆、二列、三编的顺序,口头编出4的乘法口诀.
一摆: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二列: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三编:根据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44×1=4一四得四
4+4=84×2=8二四得八
4+4+4=124×3=12三四十二
4+4+4+4=164×4=16四四十六
教师在“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两句口诀编写时,为了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凡是积为两位数时,不要写“得”,直接写出积就可以了.
2,3,4的乘法口诀编完了,谁能告诉大家,1乘以1得几呢?怎样编出口诀呢?教师板书:1×1=1,一一得一
4.整理找规律
启发提问:
(1)2,3,4的乘法口诀学完了,同学们看一下,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的乘法口诀呢?4的乘法口诀呢?1的乘法口诀呢?
(2)每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3)2
的乘法口诀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多几?3的乘法口诀呢?4的乘法口诀呢?找到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记乘法口诀.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读1,2,3,4乘法口诀
试记乘法口诀.
(2)背乘法口诀
指名背、分组背.
2.发展性练习
(1)教师把口诀中的积擦掉,打乱顺序,任意指一句,由学生说出完整口诀.
(2)对口令
一二()二三()一四()
三三()二二()三四()
二四()一三()四四()
3.应用性练习
用乘法口诀,算出乘法算式中的得数.
口算并说出口诀.
2×1=()口诀:_______
3×2=()口诀:_______
2×2=()口诀:________
4×2=()口诀:________
3×3=()口诀:________
4×4=(
)口诀:_______
4×1=()口诀:_______
4×3=()口诀:_______
1×1=()口诀:_______
课堂小结:今天大家一起编出了1~4的乘法口诀,希望大家熟记它.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一节是乘法口诀教学的第一节,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含义,认识口诀的结构,初步知道怎样编乘法口诀,就可以为后面5~9的乘法口诀教学打好基础.
本节课一开始,采用师生比赛的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乘法口诀的积极性.在新课部分,2的乘法口诀是由教师演示,具体指导得出来的.3,4的乘法口诀则由学生操作,逐步放手,在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编出口诀.编出本节课要学的口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找规律,目的使学生对口诀进行整体把握,便于熟记口诀.
巩固反馈时注意由浅入深,先按顺序记,打乱顺序记,对口令,最后应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一)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为后面推导相邻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难点:乘加、乘减是两步计算式题,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要记在心里,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教具和学具
教具:实物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基础训练
(1)卡片口算(抽回几道题用哪句口诀)
3×2=4×3=1×2=1×1=
2×4=4×4=3×3=2×2=
2×3=4×2=2×1=3×1=
(2)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二三得
六(2×3=6,3×2=6)
一四得四(4×1=4,1×4=4)
三四十二(4×3=12,3×4=12)
二四得八(4×2=8,2×4=8)
(3)列出算式说出得数
4个2是多少?(2×4=8)
3乘以4是多少?(3×4=12)
被乘数是3,乘数是2,积是多少?(3×2=6)
2.引入新课
教师拿出3盘桃,每盘3个的实物图.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怎样列式计算?
有的学生用加法:3+3+3=9
有的学生用乘法:3×3=9
教师肯定两种方法都对,哪种方法简便呢?(第二种方法)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又拿出一盘桃,盘里只有2个桃与上面的3盘桃放在一起.即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怎样计算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想出两种方法.
第一种:把每个盘子中的桃的个数加起来.
3+3+3+2=11
第二种:先求前3个盘一共多少个,再加上第4
盘中的2个桃.
3×3+2=11
这时教师在第4个盘里又添上1个桃,每盘都是3个桃,有4盘,一共有多少个桃?
学生列出算式:3×4=12.
教师在第4个盘中拿走1个桃,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桃,能不能在上面式子的基础上计算出来呢?
学生会想到:3×4-1=11.
2.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看上面两个算式.
3×3+23×4-1这两个算式有几个运算符号(乘加、乘减),教师板书课题.
有两个运算符号就要分两步计算,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算出得数来的呢?
第一个算式3×3+2,先求出3盘有多少个,再加上第4盘的2个,也就是先算乘,再算加.
再看第二个算式,3×4-1,先求4盘有多少个,再去掉1个.先算乘,再算减.因此,乘加、乘减的式题,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反馈
1.尝试性练习
我们用刚才同学们总结出来的方法,试一试做下面的题.
3×2+3=3×2-3=
4×3+4=4×4-9=
你们在试算过程中,做两步计算式题,发现应注意什么?(要记住第一步的得数,再做第二步)
2.巩固性练习
下面用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计算各题.
(1
)3乘以2是()再加上17是().
3×2+17=
(2)4个3相加是(),再减5得().
3×4-5=
(3)被乘数是4,乘数是2,积是(),再加上25得().
4×2+25=
3.书面练习
如果怕第一步的得数忘掉,可以在第一步的下面画一横线,写上得数,字可以写得小一些.如
在练习本上做下面的题.
4×2+26=4×4+14=3×2+60=
4.思考性练习
4+4+4+4+-3=?你还能写出别的算式来吗?
可以写成4×4-3或4×3+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是两步计算式题.教学设计中采用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和减法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算顺序.
在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试算,亲自体会一下两步计算式题,容易错在什么地方.引起学生重视一定要把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记住,再算第二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惠特曼与《草叶集》。
2.学会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时间:
1课时
预习作业:
1.讲义本课预习作业。
2.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长岛。他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干过送信,排字等杂务,后在报馆工作,成为编辑。他喜欢大自然的美景和城市的大街小巷,喜欢歌剧、舞蹈、讲演术,喜欢阅读荷马史诗、希腊悲剧以及但丁、莎士比亚的作品。青年时期,他帮助父亲承建房屋,经营小书店、小印刷厂等,他性格自由散漫,喜欢游荡并和船夫、舵手、渔民、杂役、马车夫、机械工等结交朋友,自称是美国的“吟游诗人”。1855年出版《草叶集》第一版,收诗12首。南北战争期间,他自愿到华盛顿看护伤员,战后曾先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多年。1873年身患瘫痪症,以后始终没有恢复健康,直到逝世,卧床达20年之久。但他的乐观主义,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民主理想至死不渝。在他生前,《草叶集》再版多次,每次都有变动,现在通用的全集,是所谓“临终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九版,收诗383首。1865年,诗人还出版了《桴鼓集》及其续集,内有一首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1882年,诗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远景》一文。《草叶集》中最长的《自己之歌》,表达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诗的背景是纽约的街道和长岛的海滩,反映了劳动阶层人民的生活。诗采用日常生活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人的肉体、灵魂和宇宙间关系的认识。他的泛神论思想,他对无罪的肉体的歌颂,在当时都是惊世骇俗的,而他的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以及像大海波涛一样气势豪迈的诗歌节奏,都是对传统诗体的创新。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勇于进取的个性。除《自己之歌》外,《草叶集》还收录了《通向印度之路》、《从永不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等佳作。惠特罗为建立美国自己的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诗人惠特曼为纪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在任期内他为维护国家统一、摧毁蓄奴制而领导了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农奴。他在美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反动势力雇用的刺客杀害了他。惠特曼为此极度悲痛,写下了许多诗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这首诗是最著名的一首。
三、文本研习
1.教师范读。
2.分别请几位同学朗读。
3.师生齐读。
4.诗文赏析。
(1)在这首诗中“船”、“船长”、“航程”分别象征什么?
明确: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奴战争比作一段艰险的航程。
(2)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明确:普希金把自己的诗作称作“自由的歌声”,并不是因为他在牢狱之外,而是指他在诗中所表达的.反对专制,歌唱自由的理想追求。在本诗中诗人用“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是为了突出林肯悲壮的死,胜利的钟声响起,而带领人们战胜惊涛骇浪的船长却死去了,这就突出了悲痛的气氛,同时表明了诗人对领袖的憧憬怀念之情。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致西伯利亚囚徒》写给受难的战友格调高昂,豪迈奔放。充满对战友的鼓励。《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在胜利到来之际悼念死去的伟大领袖,充满了悲痛之情。
(3)课后问题探讨(第三题)
明确:在第1节中,诗人呼告“我的船长哟”,用的是第三人称“他”(“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而第2节中在呼告“我的船长哟”后,用的却是第二人称“你”(“号角为你长鸣”),在第2节中,反复出现的“你”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悲伤,既为胜利而欢呼,同时又为船长的倒下而悲痛,时而叙述,时而呼告,喊出了自己的悲伤。第l、第3节用第三人称,而第2小节换为第二人称,在人称的转换中,诗人纵情地倾吐了自己对领袖的崇敬怀念之情。
5.深入探究:
(1)你认为这首诗歌抒发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对南北战争的领导人林肯的崇敬和赞颂)
(2)诗歌是怎样把这种感情传达出来的?(诗歌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的手法“国家—航船,林肯—船长,南北战争—可怕的航程,港口—胜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象征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林肯总统的伟大作用,这样构思有利于形象地表现人物的伟大崇高。在航船到达港口时,船长却到下了,具体可感地表现了诗歌的悲壮的情感。)
(运用场面的对比。航船即将到达港口的时刻,万众欢腾喜庆胜利,而为搏击风浪而顽强奋斗的船长却在此时到下了。这种场面的对比,在情感上引起强烈的反差,也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受。)
(3)诗歌为什么每一节的末尾都写“他已浑身冰冷,停止了呼吸”?
(人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在反复的咏叹中加剧了悲剧气氛。)
(4)第二节的诗的称代为什么突然发生了转换?这种转换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人民对林肯的崇敬,“船长,亲爱的父亲”,表现了人民对总统高尚人格的敬重。)
(5)你认为本诗歌的基调是怎样的?
(悲壮的基调,表达出对总统的崇敬和赞颂)
(6)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两位诗人都是有正义感的战士。诗人都抒发了英雄的敬重之情,他们的诗歌都在赞颂高尚的人格。《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是鼓励战友的诗篇,悲壮中充满了乐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是悼亡,基调是悲壮而忧伤的。
(7)谈谈你对“燃烧的心”的理解
(既指诗歌中所写人物的心,也指作者的燃烧的心)
四、小结
这首诗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讴歌人物,诗人用航船战胜惊涛骇浪到达港口比喻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的胜利结束,以领航的船长象征了创造了丰功伟绩的林肯总统,在万众欢腾中,以一曲悲歌赞颂一位伟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领袖之死的悲痛之情以及对领袖深深的崇敬之情。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着两首诗歌。
2.完成讲义上的练习。
6、《5,4,3,2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凑十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怎样凑十,而是算法的多样化。在设计本课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创设了有趣的数学情境。本课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情境,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实际生活,圣诞老人为小朋友送礼物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圣诞树上的彩球,圣诞特价活动的具体故事,来引出教材中5+7,5+8这两个算式。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比教材中直接出示这两个算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已经学过9、8、7、6加几,所以,整堂课我没有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在出示5+7=后,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说一说。这样,既创立了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取长补短,同时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但是在教学本节内容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故事情境断断续续,没有很好的把这个圣诞情境一鼓作地连在一起。
7、《蝈蝈与蛐蛐》和《夜》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如果能及早的发现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这就是教学反思的益处。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外国诗两首》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①诗歌教学需重朗读。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做到了这一点:有朗读指导,有听读<跟读;有初读<再读<品读;有自由读<分节读<指名读<齐读;有比较读<有师生同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品(品味语言,品味情感),正是诗歌教学的特色。
②诗歌教学还需注重情感的体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也讲究调动学生的`体验。本堂课上,这爱国情感是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积极体验出来的,因而才有了先前的嘻嘻哈哈和后来的情不自禁地抢说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与名篇,情不自禁地哼唱爱国歌,情不自禁地议爱国谈启示。
③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方法的指导,因而我引导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而第二首则采用了探究合作式自主学习。
④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充分的肯定,才有了学生智慧之光的闪耀。作为老师,看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与探究,你不能不为学生的能力叫好称绝。
⑤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所以必须弘扬。只有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具象化之后,才能顺利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只有将这种神圣的情感落实到实处<小处后,才能促进学生爱国心灵的内化与升华。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外国诗两首》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8、小学,语文,桂花雨,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示范课《猴子种树》,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快要成活的果树,最终一事无成的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一只麻雀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杏四桃三。杏树四年才能结果,你等得及吗?”
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了,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猴子一想:“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课文中语言丰富,怎么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让学生在写作时学会使用丰富的语言。因此本堂课教学中我以读为本,以感受文字为灵魂,将有颜色的句子进行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句子可以表示同一个意思,为将来写作打下基础。
课堂结束后,听课的老师很惊讶,觉得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这样挖掘教材,深受启发。
《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这篇文章共31152字。
相关文章
《《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1、《蝈蝈与蛐蛐,夜》的教案一等奖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落花生》教案一等奖二》:1、《落花生》教案一等奖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学生的概括能